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久負盛名,為南瀛五大香科之一。廟中所供奉的開基保生二大帝,係由先民於明鄭時期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迎請來台,相傳於宋朝時所雕成,迄今已歷八百餘年。開基二大帝靈佑百姓,神蹟顯赫,歷經數百年傳承,為學甲十三庄信徒及安南區十六寮學甲移民的信仰寄託,而追溯其來台淵源,則須由下社角說起。
明朝永曆年間,鄭成功為成就抗清大計,決意收取臺灣以為根據地,於是率領軍隊擊敗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,許多閩南百姓亦隨之遷徙來台拓墾。於西元1662年農曆3月11日應鄭成功招募,應募來台開墾。因為那時台灣土地廣大而肥沃,原住民不知耕種。由學甲西面頭前寮將軍溪畔登陸,百姓便於此地落地生根,逐步拓墾。
下社角李姓開台祖李勝便偕同階、孟、松等三子,迎請白礁慈濟宮保生二大帝、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渡海來台,落腳於今日下社角開墾,繁衍傳承,迄今已十五代,裔孫遷徙至宅港、瓦寮乃至台灣各地。李勝身後分別將保生二大帝、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交給大房、二房、三房奉祀。
相傳大房子孫因久未發達,於是將開基二大帝神像迎請至路邊,遂「落公」由鄉民共同搭建草寮祭祀。因神恩廣被,清代時由鹽水岸(今鹽水鎮)趙姓信徒捐獻廟地,開始建廟,經歷代興築改建,而成今日巍峨廟貌。
學甲民間相傳,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,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北去,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。學甲百姓四處尋訪,卻因機緣未到而無所獲,於是另刻神像祭拜,即今日慈濟宮舊二大帝神像。
1945年下社角李抄、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托夢,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,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。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,出動八人大抬神輿,迎奉神像重返學甲。
而原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開基神像,自明鄭以來則一直留於下社角,由李姓族親採爐主制度奉祀於民宅中,直至1983年,才建立白礁宮,並新雕保生大帝神像。唯每年上白礁謁祖祭典,開基二大帝出巡,途經下社角時,白礁宮乩童必然出角頭,先於路口等候迎接。角頭百姓全體跪於廟前,迎候慈濟宮神轎、輦宮到來,二大帝也必定於白礁宮「落馬」,駐駕看戲。白礁宮主事人員則會透過廣播向信眾介紹這段歷史淵源,說明下社角為開基二大帝的「血跡」開源之地。
每逢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聖誕,白礁宮則會至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聖駕,回到角頭看戲,讓信眾共沐神恩。由於開基二大帝神像年代久遠,為求維護周全,傳承萬代,白礁宮也自願放棄優先迎請權利。近年來主要皆是迎請舊二大帝神像前來。
今年,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志工團追溯這段信仰淵源,帶領學甲民眾一同重溫歷史畫面。特地與慈濟宮、白礁宮廟方商議,在農曆九月八日,將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開基神像迎請至慈濟宮,讓三尊來台神像再次同聚一堂,共同合影,為歷史留下紀錄。
下社角李勝三房公派下第十一代裔孫 李啟嘉恭撰
新增文本段落。